返 回
痹病应重视燥痰毒瘀
  痹病的发生,内因是气血不足,营卫不固,亦即《内经》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《济生方》更明确指出其“皆因体虚腠理空疏”所致也。外因与气侯、居处、生活环境密切相关。但外邪不得虚,不能乘隙而入,故《儒门事亲·论痹》:“此病之作,多在四时阴雨之时,……或濒水之地,劳力之人,辛苦失度,触冒风雨,寝处津湿,痹从外入。况五方七地,寒暑殊气,刚柔异禀,饮食起居,莫不相戾。故所受之邪各有浅深……”。前人虽言湿邪始于下,但皮毛肌肤为人身之藩篱,同样亦可从皮毛而入。
  由于人之体质强弱不同,禀赋各异,故感受风寒湿之邪亦各有偏盛,风胜为行痹,寒胜为痛痹,湿胜为着痹,如患者素体阳盛之躯,在感受外邪之后,则易热化,而成为热痹。从临床实际看,单纯者少,以风湿痹、寒湿痹、湿热痹相兼者较多见。
  在病因上,过去一般强调风、寒、湿、热四邪为多,而对燥邪、气血津液不足、风寒湿之毒、痰阻、瘀血致痹等因素,强调得不够,而在临床,由于气血不足,津枯液涸,不能濡润筋脉,或久病入络,瘀血阻痹,或痰瘀互结,湿热充斥者,并不少见,故王清任提出了痹病有“瘀血”说,值得重视。对于五脏痹,前人认为是由外邪逐渐深入而来,通过临床验证,心痹、肺痹、肝痹等曾遇到,足证古人观察之深入细致,但有的是本脏自病,以内因为主,而非外邪入侵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