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 回
中风后期扶正为主
  “缓则治本”,是中医论治的重要原则。“缓”,一指急性期过后之病理阶段;二指病情稳定,由重向轻方面转变。中风患者,若标实阶段已过,虚阳得平,相火得敛,本虚之症已见;或屡遭卒中之体,正气渐衰,肾精不足,此时之治,应重视扶正气,益肝肾,养精血,强脾胃,冀其气充血旺,肌肉、筋骨得养,对肢体之萎废、瘫软、僵硬均可起到康复作用。
  朱××,男,67岁,1982年12月15日初诊。于1981年底卒发右侧肢体不遂,在附近医院诊疗,半月后出院。半年后因劳累加之情志不畅,又现右侧肢体活动欠灵,麻木,酸胀,未予重视,第二日晨起后左侧肢体瘫软,不能自主活动,说话不利,急延余会诊。除上述诸症外,并有耳鸣、眩晕、失眠、腰膝酸软、畏寒、四肢欠温,纳谷尚可,便干,左侧鼻唇沟变浅,舌质暗而嫩,苔白微腻,脉沉弦小滑,按之无力。四诊合参,患者年逾六旬,屡遭卒中,精气渐衰,本元已亏,肾虚水泛,变饮成痰,加之情志怫逆,劳倦过度,致气机逆乱,痰湿阻络,而成风痱之证。治宜滋阴益气,祛痰通络,仿地黄饮子之意化裁:熟地10克、山萸肉12克、石斛9克、寸冬10克、肉苁蓉12克、巴戟天9克、菖蒲9克、郁金9克、豨莶草12克、怀牛膝10克、地龙12克。
  据《内经》“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”之旨,用熟地、山萸肉以填精益肾,肉苁蓉、巴戟天以补肾阳;麦冬、石斛以养肺胃之阴而滋水源;菖蒲、远志,郁金以豁痰醒脾开窍;地龙、豨莶草以活血通络。迭经四诊,以此方进行增损,服至28剂,于1983年2月初复诊时,症见语言清晰,精神见振,眠纳均安,二便正常,左肢体功能明显改善,基本可以独立行走,唯饭后易困倦,步履欠稳,舌红苔薄白,左脉细弦,右脉弦滑尺数。血压170/80毫米汞柱,为肾精见充,宗筋得养,而脾运未复,虚阳未潜之候,议从上法,佐入运脾补肾之品。桑寄生15克、制首乌12克、山萸肉10克、炒杜仲10克、怀山药15克、枸杞子12克、紫丹参15克、牡丹皮9克、宣泽泻10克、怀牛膝12克、豨莶草12克、石菖蒲9克。上方继进20余剂,后改为隔日一剂,又服10余剂,生活能够自理,完全恢复正常,血压平稳,精力充沛,经访年余,未再复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