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 回
治痞证宜验舌与腹诊
  痞证是以胃脘部自觉满闷、堵塞不适为主症。通过临床观察,不仅伤寒误治可以成痞,即在温病及内科杂病中,由于情志失调、脾胃运化失司、湿热中阻、气机升降失常等均可引起。
  仲景对痞的病因病机和证候、治则、遣方用药,均作了较全面的阐述,并以泻心汤诸方分别论治,开创了寒热并用、辛开苦降之一大法门,从而更能适合脾胃生理、病理的特点,提高了疗效,直到今天仍为临床所常用。但论中有关痞证条文过简,未论及舌诊,掌握不易。叶天士在《外感温热篇》提出应按诊腹部和验舌苔,根据按诊不同的情况与舌苔之黄浊,再决定用辛开或苦泄的治则,确从临证实践中来,值得我们汲取。
  缘脾胃位居中州,为气机升降之枢纽,而痞证是由脾胃虚弱,食滞不化,温热蕴结,气机阻滞,升降不利而成。舌苔乃胃蒸脾湿上潮所生,故脾胃有病,则可从舌苔上反映出来。根据叶氏经验,在胃脘部腹诊,如按之痛,或自痛,或痞胀,望舌苔或黄或浊,当用苦泄,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。若白而不燥,或黄白相兼,或灰白不渴,则不可乱投苦泄。若外邪未解里先结,或邪郁未伸,素属中冷者,虽有脘中痞满,亦不得苦泄,而急宜开泄,宣通气滞。说明从腹诊、验舌分清寒热虚实而分别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  关于痞证的证候特征和病机,《伤寒论》描述为“心下濡”,“但气痞耳”。指出病变重心在于气滞,而不是器质性疾患。尽管病机侧重有所不一,方药各异,但调其升降则是关键所在。所以我在运用泻心汤时,常佐l~2味理气之品,湿热偏重加杏仁、藿荷梗;湿重热轻用郁金、香橼皮,或少加砂仁以醒脾困;气滞者加炒莱菔子、梭罗子,以加强调物气机之力。验之临床,颇能应手,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