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 回
《内经》释疑一则
  《内经》乃中医理论之渊薮。王冰称其为“至道之宗,奉生之始”。但其言简意博,理奥趣深,给后世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。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诸家,多方思虑,择善而从。其难解之处,尤要结合临床,不可贸然否定,或擅为改动。
  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因于暑,汗,烦则喘渴,静则多言。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”此段经文,即颇为费解。既有“汗”出,何以又云“汗出而散”,遍查各注家,莫衷一是。丹溪翁更将暑改为“寒”,以明其可汗之理。结合东垣及温病各家之论述,并验之临床,则丹溪之改动实值得商榷。盖暑证汗出,既是邪热蒸迫津液外泄之象,又是邪热得以外解之途,非表虚亡阳之汗可比。故初起需“汗出而散”,绝对不可以止汗。后世以新加香薷饮治暑温初起无汗,用白虎汤加减治暑温壮热烦渴,汗出之证,无不取辛散退热之意,所谓“暑当与汗俱出,勿止”之谓也。可见,一个问题需反复思考,多方查证,尤宜结合临床实际,才能真正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