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 回
头痛证治经验
  头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病证,病因既繁,证候亦变化多端,有急性剧烈头痛而危重者,有慢性头痛而缠绵不愈者,有全头痛,或偏头痛者,疼痛性质有闷胀钝痛,或钻痛刺痛,或阵发加剧,或痛无休止……。
  头痛在古代医书中,有“真头痛”、“巅顶痛”、“脑痛”之称,亦有“首风”、“脑风”、“偏头风”之名。一般认为浅而近者为头痛,深而远者为头风。
  头痛的病因病机,古籍阐述甚多。《内经》认为本病乃受外邪侵袭,主要责之风邪;而体内下虚上实,厥气上逆亦可发生,如《素问·方盛衰论》云:“气上不下,头痛巅疾。”唐·王焘《外台秘要·头风及头痛方》提出体虚复感外邪令人头痛的理论;李东垣则指出外感、内伤均可引起头痛。明·徐春甫总结前人经验,在《古今医统·头痛大法内外之因》中说:“头痛自内而致者,气血痰饮、五脏气郁之病,东垣论气虚、血虚、痰厥头痛之类是也;自外而致者,风寒暑湿之病,仲景伤寒、东垣六经之类是也。”头为诸阳之会,脑为髓之海,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注于此。故外感、内伤、痰浊上蒙诸种因素,导致脑络阻滞,浊阴翳蔽,可致头痛;若气血虚弱,清阳不升,脑络失养,而致头痛不休。近代临床中除外感六淫所致头痛外,肝阳上亢、气血虚弱、瘀血阻络、痰浊上蒙等引起的头痛虽较多见,然多相兼为病,本文兹将余临证经验分述如下,以就正于同道。
  一、肝肾阴虚头痛
  此证特点是全头空疼闷痛,缠绵不已;兼见头目昏眩耳鸣,盗汗失眠,遗精带下,五心烦热,腰膝酸软或肢体振颤,舌红少津,苔薄,脉弦细数,尺沉弱。
  此证多见于壮年体衰或年迈患者。由于终年操劳,久伐肝肾;或素日调摄失宜,忧思郁怒,房事不节,渐至肝肾阴虚,而脑为髓海,其主在肾,肾虚不能荣养清灵之府,故头脑空疼不已。肝脏体阴而用阳,全赖肾阴柔养,肾阴亏损,水不涵木,肝阳略有偏亢而上冲于巅,故全头闷痛绵绵。肝肾乙癸同源,精血亏耗以致肝肾阴虚,故宗滋养肝肾大法,自拟二至首乌汤(女贞子、旱莲草、何首乌、枸杞子、淮牛膝、桑寄生、菟丝子、双钩藤、炒白术、炒麦芽)治之。
  施×,女,46岁。初诊1974年6月14日。四年来头痛,头晕,睡眠不好,时轻时重。血压多在140~170/90~100毫米汞柱之间,某医院诊为原发性高血压,因对降压药过敏而服中药,效不显。近年来渐感全头空痛不适,时而头重目眩,腰膝酸软,精神萎靡,记忆衰退,五心烦热,食欲不振。舌红少津,苔薄微黄,脉弦细小数。投二至首乌汤以滋养肝肾。处方:女贞子、旱莲草、何首乌各12克,桑寄生15克,枸杞子、菟丝子、淮牛膝、双钩藤、炒白术、炒麦芽各9克。六剂,每日一剂,水煎,分早晚服。6月20日二诊:药后五心烦热明显好转,头痛头晕减轻,偶有泛恶。原方加竹茹9克,续服六剂。6月28日三诊:睡眠好转,头痛减轻,食量增加,唯清晨咽干,仍有泛恶,再进上方六剂。7月10日四诊:近日未见头痛,眠佳,饮食正常,血压150/90毫米汞柱。上方去竹茹、炒麦芽,嘱服一个月,巩固疗效。
  按: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“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”宗其旨,余临证凡见肝肾阴虚者,常用旱莲草、何首乌、枸杞子、牛膝、桑寄生等药以滋补肝肾。张景岳云:“善补阴者,必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。”故配菟丝子既能补阴,又能助阳,助阳而不燥,补阴而不腻。然阴虚之体,肝肾本亏,水不涵木,肝阳略有偏颇,故加钩藤以平肝阳。上述药物阴柔者居多,不无助湿碍脾之嫌,故配炒白术,炒麦芽以防其滋腻,互相配合,组成二至首乌汤,治肝肾阴虚所致之头痛较为合拍。
  二、脾肾阳虚头痛
  头痛缠绵,晨起较重为其特点,兼见四肢不温,气短自汗,腰背酸痛,神疲肢倦,大便溏薄,食欲不振,舌质淡,苔薄白,脉虚弱无力,尺细弱。
  素体阳虚,或病久体衰,多发此证。肾寓元阳,有温煦各脏腑之能。肾阳不足,脾失温煦,以致脾肾阳虚,阳气不能上注清窍,因而头痛缠绵。《灵枢·卫气行》云?quot;平旦阴尽,阳气出于目,目张则气上于头。"由于脾肾虚弱,阳气虽能应时运行,而浊阴翳蔽,上注无力,故晨起头痛较重。本证之洽,法当健脾温肾,佐以通络宣阳,常用自拟温阳通络饮(党参、黄芪、炒白术、淮山药、附片、细辛、菟丝子、熟地、当归、川芎、蜈蚣)治之。
  张×,男,43岁,干部。初诊1977年5月20日。头痛病已十三载,1973年以来病情加重。每日晨起七时发作,目颈项上行过巅顶至前额,发胀疼痛,颈项活动受限,至夜间九时虽不服药痛亦自消。不能看书、看电影及参加会议。平素喜静畏火,视物不清,神疲体倦,纳差,少腹寒冷,腰酸背痛,夜寐多梦易醒。曾在昆明、上海等地经中西药物、针灸、拔罐等方法治疗,无明显效果。舌质淡,苔薄,脉虚弱无力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》曰:“头痛巅疾,下虚上实,过在足少阴、巨阳,甚则入肾。”综观脉症,本病当责之脾肾阳虚,拟投温阳通络饮,图治其本。处方:太子参、炙黄芪、熟地黄各15克,炒白术、菟丝子、淮山药、当归各12克,川芎9克,川附片(先煎)6克,细辛3克,蜈蚣3条。五剂,每日一剂,水煎分服。5月27日二诊:药后巅顶疼痛缓解,余如故。上方加丹参15克、僵蚕9克,再进五剂。6月8日三诊:因近日阴雨头痛加重,腰冷痛。上方去僵蚕,加白芷9克,五剂。6月15日四诊:晨起头胀疼时有减轻,腹暖,腰酸冷痛缓解,睡眠梦少,舌脉同前。又经三次诊治,诸症减轻,疗效满意。兹后,均宗上方略有加减变化,调治二月,头痛痼疾已除,欣然返里。
  按:温阳通络饮乃余治疗脾肾阳虚头痛之常用方。方中取党参、炙黄芪、山药、白术以健脾气,用附片、菟丝子、细辛以温肾阳,相互配合,共收补气温阳之功。根据《内经》“气归精,精化为气”精气互根的理论,从阴中求阳,加当归、熟地养血滋阴,峻补精血,并能增进补气温阳之效验。当阳气虚衰。不能上注,浊阴翳蔽,阻滞脑络,细辛则能散阴寒,为治少阴头痛专药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说:“如阳虚浊邪阻塞,气血瘀痹而头痛者,用虫蚁搜逐血络,宣通阳气。”据此又加善行走窜之蜈蚣,以通滞活络。
  三、肝郁脾虚头痛
  其特点是头两侧胀痛或前额作痛,伴有心烦易怒、失眠多梦、胁痛、脘腹胀满、嗳气纳呆、大便时干或溏薄,舌质淡红有齿痕,苔白腻,脉弦滑。
  此证临床较为常见,每因忧思恚怒,肝气都结,或情志抑郁,气机不畅,以致经脉阻滞所致。盖肝之经脉上贯膈,分布于胁肋,上行连目系,出于额,上行与督脉会于巅顶,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,肝气郁结,经脉阻滞,势必影响少阳,故疼痛以头两侧或前额多见。肝郁乘土,脾胃受戕,运化失职,故有嗳气纳呆,脘腹胀满等症。治宜疏肝健脾,行气解郁,自拟香柴枳术汤(柴胡、香附、枳壳、荆芥穗、白芍、白术、山药、陈皮)治之。
  刘××,女,29岁。初诊1983年6月8日。持续性前额痛三年余。三年前于产后7日前额开始疼痛,以后头两侧交替而痛,缠绵不已,月经前后加重,伴恶心呕吐。1981年 3月因生气后双目暴盲,××医院诊为“原田型葡萄膜大脑炎”,经强的松、地巴唑等西药及中药治疗,视力好转,但仍头痛。现自觉前额隐隐胀疼,目胀夜甚,伴胃脘胀满,心烦易怒,失眠多梦,自汗畏风,纳谷尚可,口干口苦喜饮,月经提前,量中等,带下量多,赤白相兼,大便干,小溲正常。舌体瘦边红,苔黄腻,脉来沉弦而细数。证属肝郁脾虚,湿热内阻所致,治以舒肝健脾,清热利湿,方用香柴枳术汤化裁。处方:柴胡、炒芥穗、醋香附、半夏、广陈皮、炒枳壳、川黄柏各9克,炒苍术10克,车前子(包)、白芍各12克,鸡冠花15克。五剂,水煎,分二次温服。6月13日二诊:头痛大减,胃痛亦轻,带下减少,唯食后腹胀,夜寐欠安,脊背畏风发凉,舌质红,苔薄白而腻,脉沉细。既见效机,勿令更张前方续进五剂。6月19日三诊:头痛已除,口不苦,入夜胃脘略感不适,赤白带下大减。今经潮后未再头痛。舌边红,苔薄黄,脉沉细尺弱。治宗前法。上方去白芍,加茯苓15克,以理脾渗湿,再进六剂。以图全功。
  按:香柴枳术汤系柴胡疏肝散之化裁方。白芍、柴胡、芥穗养血柔肝,香附、枳壳理气疏肝,白术、山药、陈皮健脾和胃,扶土抑木,加黄柏、鸡冠花以清热燥湿,凉血止带。
  四、痰浊上蒙头痛
  其特点是头痛昏沉,或头痛头重,常伴胸闷脘痞,肢体重着不仁,舌体麻木,语言不利,呕吐痰涎,恶心纳呆,舌苔白腻,脉弦滑。
  此证多见形体丰腴之人,复因素日饮食不节,嗜甘餍肥,饮酒失度,脾胃运化失调,痰浊内生,上蒙清窍则头痛头昏而沉重。《证治汇补·头痛》曰:“因痰痛者,昏重而眩晕欲吐。”痰浊阻于胸脘则痞满不舒,呕吐痰涎;痰浊痹阻经脉,故肢体不仁,舌麻木。治宜化痰开窍,常用自拟夏蒲礞石汤(半夏、菖蒲、青礞石、茯苓、黄芩、白术、远志、天麻、陈皮)治之。
  崔××,男,38岁,朝鲜族干部。初诊1976年2月28日。头痛八年未愈。于1969年5月因头部受伤,以后长期头痛头晕,失眠多梦,舌体麻木,活动不灵活,言语不清,时有精神失常,四肢麻木不仁,纳差。由家属陪同来京医治。查其体态肥胖,手足颤动,行走不稳,脉沉而弦滑,舌苔白腻。家属述患者素日喜肥甘,嗜烟酒。四诊合参,证系痰浊内生,久病入络,复因外伤振动,痰浊上蒙清窍。治以化痰开窍,投夏蒲礞石汤治之。处方:青礞石(先煎)30克,陈皮6克,半夏、云苓、黄芩、菖蒲、远志、白术、天麻各9克,水煎,每日一剂,分早晚服。3月5日二诊:连进6剂,睡眠稍见好转,余症同前,继服6剂。3月15日三诊:近日来未见呕吐痰涎,夜能安睡,神志较前清楚,能和医生正常对话,言语较前清楚,头痛减轻,舌脉同前。宗原方随症略有加减。又调治月余,头痛明显减轻,诸症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减轻。嘱服下方,在家持续调治,以收全功。处方:川贝、胆星、半夏、菖蒲、远志、白术、太子参、郁金各9克,陈皮6克,青礞石、磁石(先煎)各30克,水煎,隔日一剂。
  按:夏蒲礞石汤是余治疗痰浊头痛的经验方。盖痰浊内生乃脾胃素虚,运化失常所致,故方中用白术、云苓、陈皮健脾祛湿,以治生痰之源,《脾胃论》说:“足太阴痰厥头痛,非半夏不能疗,眼黑头旋,虚风内作,非天麻不能除。”故用半夏、天麻与上药相配,补虚以治其本;痰浊上蒙清窍,诸症蜂起,改用礞石、菖蒲、远志涤痰开窍以治其标。浊痰久郁有化热之势,佐加黄芩以清其热。诸药相合、共奏健脾祛湿、化痰开窍之功,标本兼固,投剂辄应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李玉玲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