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 回
治肝不忘调脾
  肝脾相关,是祖国医学整体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。肝木脾土构成了正常的制约关系,以维持两脏间的动态平衡。《内经》“亢则害,承乃制,制则生化”则是对其作用的概括。正由于生理上的联系,导致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。肝病传脾,脾病侮肝,是肝脾间病理的两种基本乘侮规律。在治疗上,《金匮要略》中提出了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之治则,其含义有二:一是病在肝,为防病邪传脾而实脾,使脾旺不受邪,有着治未病的预防思想;二是通过调脾来达到治肝之目的,即所谓隔一隔二之治。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  一、湿热阻络胁痛,治宜调脾清化
  胁痛是肝病的常见症状之一,正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中所说:“肝病者,两胁下痛引少腹”,系指肝之经络布于两胁,故肝胆为病,胁痛时作。考胁痛虽由肝气郁结、瘀血、痰火、肝阴不足等引起,但肝胆湿热者临床亦不少见。
  脾恶湿,湿邪之侵,不仅与气候潮湿、涉水冒雨,或久居卑湿之地有关,并与恣食生冷、瓜果、油腻、肥甘之品,以致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亦密切相连。若脾胃积热或阴虚火旺之体,感受湿邪易从热化,成中焦湿热证;湿热互结,瘀阻肝胆,脉络壅塞不通,引起胁痛。治疗上,除舒肝通络外,调理脾胃、清化湿热也是重要的一环。
  患者张××,男,51岁,因肝区间歇性疼痛三个月来诊。症见右胁下胀痛,胸闷纳呆,厌油腻之物。口粘口苦,干渴而不欲饮,两目微黄,面色晦暗不泽,倦怠乏力,肢体酸困,急躁易怒,心烦难安,夜寐多梦,腹胀多矢气,便溏不爽,溲黄量少,舌质暗红而晦滞,苔黄厚腻,右脉濡数,左脉沉弦数。查肝功GPT 220国际单位,TTT6国际单位,HBsAg(-)。
  证属:湿热内蕴,阻滞肝胆之络,肝气不舒,脾失健运。治宜清化湿热,舒肝通络。
药用茵陈12克,车前草12克,藿梗9克,白蔻仁6克(后下),茯苓15克,苡仁15克,炒栀子6克,苍术9克,橘叶15克,郁金9克,山药15克,焦三仙各9克。
  二诊:药进7剂,大便渐趋成形,肝区疼痛略减,纳谷见增,腻苔见退,脉如前,查GPT186u,上方以黄芩12克易炒栀子,以增强清热燥湿之功。10剂。
  三诊:精神见振,腹胀已杳,口粘口苦大减,大便每日一次,已成形,小便清长,舌暗红,苔薄黄,脉弦缓。上方去苍术、蔻仁、山药,加枳壳10克、六一散(布包)15克。10剂。
  四诊:右胁胀痛基本已杳,诸症减轻,纳谷尚馨,二便调畅,面色红润,舌暗红,苔薄黄,脉弦缓。查GPT正常。以运脾渗湿、理气通络以善其后。药用苍术9克,川朴9克,茯苓15克,谷麦芽15克,黄芩9克,车前草15克,半夏10克,防己10克,玫瑰花9克,连翘9克,醋元胡9克。
本案为湿热阻滞中焦,脾胃运化失健,升降失司,湿热交织,阻滞肝胆之络,发为胁痛。药以苍术、谷麦芽、焦三仙运脾燥湿,厚朴、枳壳除满祛湿、宽中下气,茯苓、苡仁、车前草淡渗利湿,防己、茵陈、六一散清热祛湿,栀子、连翘、黄芩清透郁热,热除则湿孤,郁金、橘叶疏肝通络。经过近两月的治疗,取得较满意效果。说明重视脾胃是治湿热胁痛的关键。
  二、肝虚血瘀癥瘕作 健脾养血兼消结
  肝硬化、肝脾肿大、肝内多发性囊肿、肝癌等器质性病变,在祖国医学中多与“癥瘕”、“积聚”、“痃癖”、“癖块”等病相近似,属于腹腔内的占位性疾病。
  究其所因,或由七情郁滞,气机郁结,甚则瘀血内停;或由饮食内伤,脾胃受损,痰瘀互结;或寒温失凋,脏腑失和,正虚瘀凝所致,与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。盖肝为藏血之脏,性喜调畅,若疏泄失常,气机不利,则血流不畅,致肝之脉络郁结;另一方面,肝郁不舒则横逆乘脾犯胃,脾胃受累,运化失常,水湿停留,聚湿生痰,与瘀血蕴结,日久不化,痞塞中焦,胶着难解;或饮食不节,嗜酒无度,滋生湿热,损伤脾胃,脾虚则运化失职,酒湿之浊气蕴滞不行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清浊混淆,壅于中焦,脾土壅滞则肝失条达,气血郁滞则瘀阻不行,肝脾相互影响,形成恶性循环,气血痰湿食互相裹结,而成气滞血瘀,痰湿内阻之证。
  此类疾病,新起多实,久则多虚或虚中挟实。初期正气尚强,邪气尚浅,可攻逐之;中期邪气较深,正气较弱,宜攻补并施;后期正气消残,邪气较盛,宜补而勿滞,少佐消伐之品,治疗时初宜行气和血,继则攻补兼施,后以健脾扶正、理气化瘀为大法。
  吾在临床中曾以健脾益气,养血柔肝,兼以理气活血之法冶疗一例多囊肝患者,疗效尚称满意。
  周×,女,52岁,干部。患者2年前“B”超显示:肝内多发囊性占位病变(多囊肝)。因症状逐日明显,于1984年6月来我处诊治。症见两胁刺痛,右胁不时有挤压痛,肝大胁下两指,腹胀,下午较甚,少腹痛,小腹发凉,畏风寒,上述诸症遇劳累则明显加重。经常目胀干涩,头晕,头项脊背部拘紧痠楚不适,巅顶头疼,头顶发热,面热如潮,胃脘部烧灼不适,恶心,倦怠乏力,大便一直溏薄不爽,晨起颜面发紧,浮肿,夜间五心烦热,盗汗,纳谷欠馨,不欲进油腻及生硬食物。诊时面色白,两颧浮红少泽,头发花白干枯,舌体胖大,边有齿痕,质淡暗,苔薄白水滑,脉沉细弦。
  证属肝血素亏,络脉失养,脾气不足,健运失常为本,气滞血瘀,痰饮内阻为标,乃本虚标实之候,病程日久,损及肝阴脾阳。治当标本并治,攻补兼施。药用:太子参12克、黄芪10克、炒白术12克、山药12克、当归10克、丹参15克、赤、白芍各12克、炙鳖甲20克(先煎)、醋元胡10克、醋香附10克、水红花子 6克、玫瑰花9克、炙草6克。
  后以上方为基础,随症加减。脾虚湿盛加茯苓、苡仁、苍术健脾祛湿;阴血不足加沙参、生地、枣仁、麦冬;刺痛明显酌加醋炒三棱、莪术、生牡蛎、姜黄以活血止痛,软坚消积;肝郁气滞加柴胡、橘叶、郁金、川楝子;脘痞腹胀加厚朴、枳壳、砂仁、谷麦芽以理气调脾;呕恶明显,舌苔水滑者,加半夏、生姜、旋覆花、竹茹以化痰蠲饮;心肝火盛则加茵陈、栀子以清泻之。
  经过一年半的间断治疗,巅顶痛、目胀、颈项拘紧感、全身虚热症状均杳,胁痛发作次数和疼痛程度明显减少与减轻,纳谷见馨,大便正常,精神转佳,一直坚持上班,并在今年10月回上海老家探亲,患者感觉良好。
  是案始终贯穿扶正原则,以益气养血、健脾和胃为主,冀脾气健旺,肝血得生,脉络得滋,癥瘕自消,同时配合治标之品。在治疗过程中极少使用苦寒之品,以防克脾败胃,冀其化源充盛,木得土滋而其体用自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王健整理)